• <i id="fbr64"><listing id="fbr64"></listing></i>
  • <strike id="fbr64"><listing id="fbr64"></listing></strike>
    <blockquote id="fbr64"><legend id="fbr64"></legend></blockquote>
  • <cite id="fbr64"></cite>
        登錄
        智慧昆都侖

        智慧昆都侖

        請用手機
        掃碼訪問

        無障礙瀏覽 適老版
        當前位置: 首頁 > 統(tǒng)戰(zhàn)部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 詳情 返回上頁
        充滿謎團的“梳妝樓”,見證元代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發(fā)布日期:2023-10-04 10:10  發(fā)布單位:昆區(qū)統(tǒng)戰(zhàn)部2  來源:中國民族報   點擊量:4090   [字體: ]  打印保存 

        沽源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壩上地區(qū),地處蒙古高原南緣,自古就是草原文明和農(nóng)耕文明的交匯處。在沽源縣平定堡鎮(zhèn)南溝村,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古跡,為青磚拱券無梁結(jié)構(gòu),通高9.1米,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南東西三墻辟拱券門,樓頂為拱券穹窿頂。民間傳說,這是遼代蕭太后的梳妝樓。


        張家口日報

        ,贊183


        蕭太后,北府宰相蕭思溫之女。遼景宗繼位后,她被封為貴妃,后升為皇后。她精通兵法,善于治國,在遼朝歷史上影響力很大。與宋朝作戰(zhàn)之時,蕭太后曾屯兵于燕子城(今河北省張北縣城)。統(tǒng)合九年到二十五年(991年—1007年),遼圣宗和蕭太后曾在涇河流域(今河北省沽源縣閃電河)駐蹕。因此,沽源縣這處古跡就有了蕭太后梳妝樓的傳說。


        清嘉慶皇帝在《青城》詩中寫道:


        “舊陌周環(huán)峙廢邱,

        傳聞遼后建妝樓。

        煙云聚散皆陳跡,

        只有伊遜河自流?!?/em>


        清代文人曹爾堪《梳妝樓廢址詩》云:


        “云堆黝石高,老魅穴敗瓦。何代遺此邱?荒涼古臺下。衰柳寒鴟驕,廢壑秋泉瀉。悲啼烏啄木,蕭瑟鼠憑社。芰荷凋今風,景物不堪寫。當年環(huán)佩來,鈿翠何魚雅。紅顏瘞黃土,舊日承恩者。”


        圖片

        “梳妝樓”元墓的地上部分。圖片來源:沽源縣博物館


        然而,傳說不等于事實。1999年,河北省文物部門對梳妝樓周圍區(qū)域進行考古勘察,在西部發(fā)現(xiàn)了4座類似梳妝樓建筑遺址,在西南角發(fā)現(xiàn)了磚鋪地面,但并沒有發(fā)現(xiàn)城墻的痕跡。不過,根據(jù)其他證據(jù),考古隊推測,這里可能是一處墓葬群。而在對梳妝樓內(nèi)部進行發(fā)掘之后,終于找到了答案。


        考古隊在梳妝樓的正中間挖了一個1.5米見方的探坑。當探坑發(fā)掘到30多厘米時,發(fā)現(xiàn)了一些建筑構(gòu)件,類似紅磚塊,上面還有云紋圖案,仔細看還掛著綠釉,另有兩個10多厘米長的大鐵釘,是釘棺材的棺釘,證實這是一座墓葬,而所謂的“梳妝樓”其實是墓葬的附屬建筑——享堂。值得注意的是,這一享堂建筑具有中亞、西亞風格。


        此墓曾經(jīng)被盜,幾乎沒有留下隨葬品。從整體看,這是一個三口棺木東西向排列的合葬墓。東棺、中棺外面有磚槨和木槨,磚槨已經(jīng)塌陷,木槨也被嚴重破壞,木頭橫七豎八地搭在棺木上。墓主人的頭骨與胸骨重疊在一起,服裝和遺骸被渣土覆蓋。不過,墓葬中有兩個特別的發(fā)現(xiàn)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是證實墓葬年代和墓主身份的重要證據(jù)。


        ,時長01:41

        短視頻:蒙古族樹棺葬。視頻來源:央視網(wǎng)


        首先是獨特的棺木,它是把一棵大樹樹干掏挖成人形制成的。據(jù)《草木子》等史書記載,樹棺葬是元朝蒙古貴族或高級別的官員才有資格享用的一種墓葬形式。在蒙古族傳統(tǒng)社會習俗中,人死后用樹棺深埋,萬馬踏平,直到來年青草再生,墓葬痕跡消失后,守墓人才可以離開。正因如此,關(guān)于蒙古族樹棺葬的風俗僅見于史書記載,并沒有實物發(fā)現(xiàn)。梳妝樓考古發(fā)現(xiàn),是我國第一次發(fā)現(xiàn)蒙古族樹棺葬實物。


        墓葬的東室和中室相連,也是樹棺形式,西室則有一道磚墻隔開,棺木與歐洲流行的棺木有些相似,但棺底板有北斗七星狀的孔,這種棺被稱為“七星棺”,被認為與道教文化有關(guān)。


        整體上看,這座墓葬與元代中原地區(qū)漢族官僚地主的墓葬極其相似,融合了西域與中原的墓葬特征,顯示出墓主的家族應(yīng)該具有多元文化背景。因此,“梳妝樓”這一稱呼也許是“樹葬樓”的訛傳。


        其次,在梳妝樓西部,考古隊發(fā)現(xiàn)了幾處類似梳妝樓這樣的墓葬,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刻有“襄闊里吉思”等字樣的碑刻殘片,然而石碑遭到人為破壞,無法得見全貌。因為《元史》中記載的叫“闊里吉思”這個名字的人甚多,所以墓主身份是歷史研究的爭議性話題,同名異人也是研究中的難點。其中,最有名的“闊里吉思”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外孫、高唐王駙馬。他是汪古部人,娶元世祖忽必烈嫡長子真金的女兒忽答迭迷失公主為妻。不過,多位學者對這位“闊里吉思”的身份提出了不同的見解,認為墓主不是忽必烈的外孫闊里吉思。


        當然,無論墓主是哪一位“闊里吉思”,考古出土的十字花瓣,以及墓主闊里吉思這一典型的基督教人名(即Georges,“喬治”的元代漢譯),都表明墓主或其家族信仰基督教。史籍記載的幾位“闊里吉思”中,高唐王駙馬、拂林人愛薛之子、按赤歹氏的家族均信仰基督教,而宜國公闊里吉思可能是在察合臺汗國隨侍元明宗避難時接觸到了基督教信仰和中亞的葬俗,這是蒙古族統(tǒng)治者宗教信仰復(fù)雜性的具體表現(xiàn)。


        蒙古族傳統(tǒng)墓葬一般以萬馬踏平,不留痕跡,但在梳妝樓墓葬群之上卻出現(xiàn)了享堂這類建筑,其中原因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說法。無論梳妝樓墓葬群墓主的身份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其中既有中亞、西亞建筑及基督教的元素,在葬俗上對中原地區(qū)墓葬形式亦多吸收借鑒,這體現(xiàn)了元代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作者單位:北京聯(lián)合大學考古研究院)



         
        智能問答
        亚洲第一网址在线观看,激情亚洲综合五月天,国产福利精品在线,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丝袜无码一区二区
      1. <i id="fbr64"><listing id="fbr64"></listing></i>
        • <strike id="fbr64"><listing id="fbr64"></listing></strike>
          <blockquote id="fbr64"><legend id="fbr64"></legend></blockquote>
        • <cite id="fbr64"></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