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fbr64"><listing id="fbr64"></listing></i>
  • <strike id="fbr64"><listing id="fbr64"></listing></strike>
    <blockquote id="fbr64"><legend id="fbr64"></legend></blockquote>
  • <cite id="fbr64"></cite>
        昆都侖區(qū)人民政府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來源:中國民族報發(fā)布時間:2023-10-08 02:41點擊數:30442

        圖片

        無論從中國還是世界來看,黃河都是一條孕育偉大文明的河流,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象征。黃河以其根源性、連續(xù)性、包容性等文化特質,成為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共享的重要文化符號。


        ,時長04:15



        男聲獨唱《黃河頌》(視頻來源:央視綜合頻道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根源和象征


        圖片

        黃河壺口瀑布,奔騰咆哮的黃河水翻滾而下,氣勢磅礴,甚為壯觀。呂桂明攝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流,但黃河源頭很小,流量也不大,水量僅為長江水量的1/20,盡管如此,為什么還是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為宗,地位尊崇。從歷史上看,《山海經·西山經》有“河出昆侖”之說;《尚書·禹貢》第一次在古代中國版圖上定位了禹河故道的地理坐標;《漢書·溝洫志》中進一步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也就是說,黃河在中國境內“七大水系”中享有獨特的歷史地位。
        文明的誕生實質上是人類第一次技術革命的結果。黃河有著世界大河中最為偉大的塑造平原的能力,黃河泛濫所形成的黃河兩岸及華北大型沖積扇平原,正是最適合農業(yè)革命的地方,為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自然地理基礎。
        在黃河流域發(fā)現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仰韶文化等眾多極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構成了中華文明最初的文化形態(tài)。黃河流域在起初孕育了整個華夏文明,在洛陽盆地的二里頭遺址產生了“最早的中國”。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黃河流域地區(qū)有3000多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帶,自然條件優(yōu)越,成為許多朝代“定都”的核心地區(qū)。
        同時,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許多都是在黃河流域誕生和發(fā)展完善的。代表古代先進物質文明的農耕種植技術、天文歷法、數理算術等均率先在黃河流域高度發(fā)展,誕生在黃河流域的“四大發(fā)明”更是對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河圖洛書”文化思維的生發(fā)、周易理論體系的形成、儒家思想的發(fā)生發(fā)展等大都發(fā)生在黃河流域,其精神文化塑造了中華文明的基本品格,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與性格。誕生在黃河流域的《詩經》《易經》《尚書》《春秋》《禮》以及《論語》《墨子》《孟子》《老子》《莊子》《荀子》等元典,是中華文明的精髓,對后世影響深遠。

        黃河文化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圖片

        在山東省東營市黃河入???,黃河與渤海交匯處呈現色彩分明的景觀。新華社記者 朱崢攝


        黃河文化具有崇高的歷史地位,是中華文明體系形成的發(fā)端和源頭。在中華民族形成發(fā)展過程中,黃河文化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程,其不僅是流域文化,更是國家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早期文明與黃河流域的夏商周王朝文明基本上是互為一體的,在“滿天星斗”中,黃河文明始終處于重要地位。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中原王朝為核心的大一統觀念。這樣的“大一統”,保障了國土一統、政令一統、文化向心和民族自信。
        隨著以黃河文化為內核的大一統國家的形成,絲綢、瓷器和茶葉等農業(yè)及手工業(yè)產品、以四大發(fā)明為代表的古代先進技術、中華元典思想和文化藝術,通過經貿活動、文化交流、政治外交不斷從中原地區(qū)向四周傳播并走向全球,形成了具有世界影響的朝貢體系和漢字文化圈。

        黃河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標識


        黃河流域處于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交流互動的獨特地理中樞,是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熔爐,是形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重要的區(qū)域空間。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源自于以黃河流域華夏為中心的“五方之民”格局。這一格局的核心是中國乃至歐亞大陸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碰撞、遷徙、交流與融合。由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區(qū)分的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中國的歷史長河里不斷撞擊、交流和融合,使黃河流域成為中國歷史的高溫區(qū)和中華文明的大熔爐。


        圖片


        2014年,參加“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的海外華裔師生來到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xiāng)的壺口瀑布參觀。中新社發(fā) 劉尼威 攝


        黃河文化以兼蓄并融、博采眾長的特性推動著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展現著中華民族強大的包容性,積累傳承了豐富的中華民族集體記憶。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在黃河流域的交流融合,塑造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發(fā)展的重要時空場景,孕育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總體格局,促成了崇尚“大一統”的社會主流意識,筑牢了“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認同,彰顯出中華民族“和為貴”“求大同”的獨特精神標識。


        (原文于2021年1月15日刊發(fā)在《中國民族報》,內容有刪減。作者系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


        道中華道中華之美 美中華之道448篇原創(chuàng)內容公眾號




        亚洲第一网址在线观看,激情亚洲综合五月天,国产福利精品在线,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丝袜无码一区二区
      1. <i id="fbr64"><listing id="fbr64"></listing></i>
      2. <strike id="fbr64"><listing id="fbr64"></listing></strike>
        <blockquote id="fbr64"><legend id="fbr64"></legend></blockquote>
      3. <cite id="fbr64"></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