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fbr64"><listing id="fbr64"></listing></i>
  • <strike id="fbr64"><listing id="fbr64"></listing></strike>
    <blockquote id="fbr64"><legend id="fbr64"></legend></blockquote>
  • <cite id="fbr64"></cite>
        昆都侖區(qū)人民政府
        為什么“民本”思想構(gòu)成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基礎(chǔ)?
        來源:道中華發(fā)布時間:2023-10-10 01:43點擊數(shù):4136

        圖片


        本文約 2900?字


        閱讀需要 8?min


        自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國家治理便是每個歷史時代的人們共同面對的主題。不過,國家治理能夠達到什么水平,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nèi)绾卫斫馍鐣紊?。在中國古代社會,“民惟邦本?/span>(后來人們常說的是“民為國本”)是對社會治理過程有著深遠影響的思想觀念。


        圖片


        西周初期周公旦總結(jié)商亡周興的歷史經(jīng)驗,最早提出“敬天保民”的主張,強調(diào)敬從天命、懷保小民、施行德政,奠定了后世民本思想的理論基礎(chǔ)。

        國家者,士民之居也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出于古文《尚書·五子之歌》,雖然古文尚書成書年代較晚,但“民惟邦本”的觀念卻是商周時期流傳下來的,這可以從西周初年的歷史文獻中得到印證。顧名思義,“民惟邦本”,就是說民眾是國家所以存在的基礎(chǔ)。
        古代中國人不像古希臘人那樣,把神看作是真理和正義的唯一來源,認為整個世界的秩序決定于神的意志,也不像中世紀的歐洲人那樣,認為人類社會的一切都是上帝決定的。于是,當人們有能力對社會政治生活進行反省的時候,便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人類社會本身,更多地注意到作為社會生活主體的人。通過對人的認識來理解全部的社會生活,去尋求解決社會問題的答案,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共同的思想方式。
        當中國人站在人的立場上,從人的視角去理解社會生活的時候,他們首先看到的是君、臣、民這樣一些生活在不同社會位置上的人,這些人由于社會地位不同,自身所承擔的責任與義務(wù)也不同。
        古代思想家認為,作為人口的大多數(shù),民眾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具有絕對的重要性,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就君主、民眾與國家三者的重要性加以比較,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民眾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民眾是國家存在的基本條件,如果沒有民眾,國家將不成其國家。
        “川淵者,魚龍之居也;山林者,鳥獸之居也;國家者,士民之居也……無土則人不安居,無人則土不守,無道法則人不至,無君子則道不舉。故土之與人也,道之與法也者,國家之本作也?!?/span>(《荀子·致士》)一個國家得以存在下去的前提,就是使自己成為對民眾有吸引力的國家,而良好的國家治理,符合道義的政治生活又是民眾愿意生活于其中的前提。
        民眾是國家所以存在的前提,也是君主成以成其為君主的前提。戰(zhàn)國時期的荀子曾經(jīng)用魚與水來比喻君主與民眾的關(guān)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到了唐代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對荀子說的這一道理做了進一步的說明,魚離開了水,就無法存活下去,而水離開了魚卻照樣是水。所以,在君主與民眾之間民眾更為重要。


        圖片


        西周早期的何尊,上鑄有最早的“中國”二字,其“國”字為持戈守城之意。《吳越春秋》載:“鯀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守民”,闡釋了國家與民眾的密切關(guān)系。

        “得民心者得天下”

        中國古代思想家在討論民眾的重要性時,是把民眾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在他們看來,民眾作為一個整體,在社會政治生活中起著決定性的力量。這一力量決定著國家的政治秩序,民心向背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治亂興衰。
        孟子在總結(jié)夏商周三代興亡陵替的歷史時說,夏商兩代王朝所以滅亡,是因為他們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孟子這一說法是對的。歷史上,沒有哪一代王朝在失去民心的情況下能夠長久地維持下去。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要維護穩(wěn)定的政治秩序,就必須獲得民眾的心理支持,即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那么,如何能夠獲得民眾的心理支持,古人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統(tǒng)治者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不要違反民眾的意愿,把民眾喜歡的東西給予民眾,而不是把民眾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民眾,“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span>(《孟子·離婁上》)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要訣就是按照民眾的心愿去辦事,這是中國傳統(tǒng)的人文精神在治理觀念上的真實體現(xiàn)。按照中國古代思想家的邏輯,要想知道統(tǒng)治者政治舉措的對錯,根本的判斷標準就是符合民眾的意愿。在民意以外,任何其他的東西都不重要。
        我們都知道,古代中國人在某種程度上也承認神的存在,不過,古代中國人觀念中的神,只是卜問吉兇得失的對象,而不是道德真理的來源。因此,在正常情況下,古人都認為,當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某些事務(wù)需要做出決定時,關(guān)鍵是要聽取民眾的意見,而不是獲得神靈的啟示,春秋時期的人們便已經(jīng)明白了這一道理,“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span>
        中國古代社會所以沒有經(jīng)歷過歐洲中世紀那樣的宗教神學(xué)統(tǒng)治的重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排除了宗教神學(xué)進入社會政治生活的可能。


        圖片


        子與梁惠王討論“利國之道”,主張“民貴君輕”,強調(diào)“以民為本”的仁政思想。(圖片來源:頭條@愛我國學(xué))

        愛民、利民、惠民

        中國傳統(tǒng)的“民惟邦本”的觀念,在高度重視民眾的重要性的同時,也強調(diào)掌握權(quán)力的統(tǒng)治者對于社會應(yīng)盡的責任。這個責任就是,以符合道德的方式行使手中的權(quán)力,愛民、利民、惠民,保證民眾基本的生存條件,從而實現(xiàn)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在闡述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如何治理國家這一問題時說:“道(導(dǎo))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xué)而》)孔子在評論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子產(chǎn)時認為,“養(yǎng)民也惠,使民也義”是子產(chǎn)君子品格的重要方面。
        傳統(tǒng)儒家認為,養(yǎng)民、利民是統(tǒng)治者無可推辭的道德責任,同時,也是良好國家治理亦即“王道”不可或缺的要件,只有具備了這一要件,統(tǒng)治者才能在政治上獲得成功。出于這樣的認識,傳統(tǒng)儒家倡導(dǎo)德治教化和惠民政治,反對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的暴政。
        為了盡到利民、養(yǎng)民的責任,古代思想家認為,統(tǒng)治者在治理國家的時候,應(yīng)該把滿足民眾的生存需求,使民眾在經(jīng)濟上實現(xiàn)富足放在第一位,通過富民而后再謀求國家富強。
        另外,古代思想家也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關(guān)心民眾的疾苦,與民同樂?!皹访裰畼氛撸褚鄻菲錁?,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span>(《孟子·梁惠王下》)孟子這段話闡述了一個道理,只有關(guān)心民眾疾苦,知道民眾為何而苦、為何而樂的君主才是好的君主,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以民眾的偏好為轉(zhuǎn)移,而不應(yīng)該把自己的偏好強加給民眾,“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span>(《禮記·大學(xué)》)總之,只有民眾的偏好得到尊重,民眾的利益得到滿足的政治才是好的政治。
        出于利民、養(yǎng)民的考慮,古代思想家倡導(dǎo)為民謀利的價值準則,為民謀利,既是國家治理的目的,也是判別好的政治與不好的政治的評價標準。到了明末清初,黃宗羲更進一步認為,“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明夷待訪錄·原臣》)在黃宗羲看來,國家的治亂興衰,不能用朝代的興亡來說明,也不在于誰得天下,誰失天下,重要的是,民眾的生活條件是否得到了改善。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對“民惟邦本”的理解達到了新的境界。


        圖片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對君主專制進行了深刻批判,并出現(xiàn)了民本、君主立憲的思想。
        “民惟邦本”是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生活最為有益的觀念。兩漢以后歷代王朝的歷史證明,一旦這一觀念為統(tǒng)治者所接受,現(xiàn)實生活中的國家治理有可能達到較高的水平,這一觀念并不是每時每刻都能約束現(xiàn)實的國家治理過程,歷代王朝的衰亂末世便是如此。
        但是,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空前治世,如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卻無疑是民惟邦本的觀念影響下發(fā)生了。在這一意義上說,如何批判地繼承傳統(tǒng)儒家的民本思想,使之成為當代中國政治建設(shè)可靠的思想資源,是當代中國人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圖片

        作者簡介:

        圖片

        孫曉春,吉林大學(xué)匡亞明講座教授,南開大學(xué)政府學(xué)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政治思想史的教學(xué)與研究工作。



        亚洲第一网址在线观看,激情亚洲综合五月天,国产福利精品在线,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丝袜无码一区二区
      1. <i id="fbr64"><listing id="fbr64"></listing></i>
      2. <strike id="fbr64"><listing id="fbr64"></listing></strike>
        <blockquote id="fbr64"><legend id="fbr64"></legend></blockquote>
      3. <cite id="fbr64"></cite>